電光聖若瑟天主堂
電光聖若瑟天主堂,位於關山電光社區,提到東部的天主堂,就不能不知道「白冷外方傳教會」。最早於1626年,西班牙艦隊登陸台灣北部,將天主教帶進台灣,於基隆、淡水一代傳教。爾後因為荷蘭人被驅逐,因此教務中斷近二百年。1859年,西班牙道明會從菲律賓來台,以高雄為據點向北推廣教務,但傳教區域僅在西部發生。
1949年後,因國民黨大量遷徙來台,天主教傳教工作拓展至東部,1952年增設單位掌理花蓮、台東教務,並邀請百冷外方傳教會(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, SMB)及聖奧斯定詠禮會(Canons Regular of Augustine, CR)共同開創教區,台東縣規劃白冷外方傳教會全權負責推動,這也是台東天主教的由來。
電光天主教堂也於1956年落成啟用。台東境內有近百座的天主教堂,所熟知的聖母醫院、公東高工,都是教會累積的相關事業。
電光社區,在關山鎮東側約四公里海岸山脈下的卑南溪畔,此地舊名為「雷公火」(Tadardah)或「日出」,此稱呼源於當地的泥火山地形,在夜裡經常引發火源,過去認為那怪火是閃電引起,因著閩南語發音而成雷公,故用雷公火稱呼。隨著社區發展協會,組織發展部落內的公共空間,除2010進行整修外,並於2016年,由天主堂提供場地,由社區申請水保局經費,進行植栽種植,並設置步道與表演平台,完成閒置空地的綠化工程,成為電光部落內一處心靈休憩與居民的共同生活空間。
在地產業也有一段傳說中的故事,1939年,日本人在關山鎮設有「咖啡產業株式會社」,在電光里的山坡上種植咖啡,極盛期整座山頭都種滿了咖啡,至今仍有一座「咖啡山」。「據電光里里民表示,幫日本人種咖啡很講究,農民可以自己種植作物,但只能種在咖啡樹下,換言之比咖啡樹高的作物,如玉米,就不能種,必須種植花生、番薯之類較矮的作物」(森高砂咖啡網介紹)。後日本戰敗退出台灣,沒有傳承烘焙技術,才開始轉作其他作物,前後陸續有香茅、稻米等,當時的香茅,取其油為作物,作物的好價錢,吸引許多客家人移民到此,也開始有了紅磚工廠、客家土樓的痕跡。
電光社區是一個有故事的農村,體驗行程相當豐富,像是竹炮體驗,已經成為遊客入電光部落的進山禮,而竹砲原是一百多年清兵入侵時,當地阿美族人用來嚇唬敵人的道具,使用碳化鈣(電土)加水,產生乙炴氣後點火燃燒,產生極大的聲響,讓清兵誤以為部落也有火炮,而以砲擊對轟。
此外,網路極推的還有電光國小,曾經獲得全國十大經典特色小學。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協力努力下,一步步完成社區田調與導覽行程體驗的設計,目前有電光半日遊、一日遊、季節限定採梅、咖啡之旅等等,歡迎遊覽這此,可以跟社區發展協會,深度認識電光這個充滿梯田風味的部落。
從關山進到電光部落,若沿著縣197可遊覽農田風光。若想要進一步體驗電光部落文化,可預留2小時,聯繫社區發展協會,參與訂製遊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