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塔文化工作室
座落於臺東糖廠裡的卡塔文化工作室與這裡原味工藝聚落,集結了台東在地的原住民部落職人工坊,在臺東糖廠的閒置空間中,呈現了台東在地工藝文化更替部落文化共同發聲。
關於「卡塔文化工作室」
卡塔,是排灣族古語指有花紋的琉璃珠子qkata。「以前以圖形、花紋記錄文化歷史及傳說故事,qkata象徵了排灣族的歷史記憶。」座落於臺東糖廠裡的卡塔文化工作室與這裡R原味工藝聚落,集結了台東在地的原住民部落職人工坊,在臺東糖廠的閒置空間中,呈現了台東在地工藝文化更替部落文化共同發聲。排灣族的文化中,是當能力被肯定後,才會被賦予這顆琉璃珠。透過卡塔文化工作室,人們可以欣賞不同的文化脈絡、認識不同的文化角度觀點,琉璃珠qkata不只是飾品,更是紀錄、引導、傳遞排灣族文化的重要媒介。
台灣在地琉璃的【原生說】直到舊香蘭遺址被挖掘,發現了台灣擁有琉璃、青銅等冶煉工藝遺跡,有原料、半成品、成品等古物出土,才證明了qkata琉璃珠文化是源自我們台灣自己的文化與工藝。透過不同的角度來看地區,台東不再只是好山好水的代名詞,更是史前時代文明的前哨站呢!
《小鳥不要來》部落生活系列作品,以綠蟲之珠的文化寓意作為設計主體進行的創作。「一開始在創作發想時,跟幾位長者一起討論,有什麼元素最能夠代表我們的生活跟文化呢?經過一番討論,有一位媽媽說『那我們就來講小米吧!』。小米不只是主食,更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,更有小米曆作為我們一年的生活紀錄!」於是幾位工藝師開始尋找著有哪些紋路的琉璃珠適合這樣的主題。琉璃珠的花紋記錄著種植的人與事件,相傳先人觀察綠蟲的啃食選擇很奇特,只吃成長豐美的芋頭葉,因此取其身上的模樣作為「綠蟲之珠」。是以往排灣族內擁有較好的種植能力的人會擁有的一顆琉璃珠,代表著此人擁有農耕的智慧,帶來部落的豐收和成果。因此,懂得賞析排灣文化脈絡的人就能從身上的配飾一窺究竟。
打破傳統的刻板印象,將傳統工藝帶進入生活
《小鳥不要來》系列創作作品分為三的面向:
一、「豐收祈福」,琉璃珠的花紋記錄著種植的人與事件,相傳綠蟲是小米成熟將屆收割時會出現的許多害蟲,而綠蟲專吃這些小米的害蟲,所以綠蟲越肥美代表小米越豐收。
二、「驅趕小鳥」,小米為小鳥最愛吃的糧食作物之一,在收割期人們為了驅趕,會放置一些機關來驅趕小鳥,像是會發出聲響的鐵罐、鈴鐺;捕鳥的陷阱。將這些元素融入創作設計中,將項鍊的扣索為陷阱技法編織而成、以琉璃製成的鐵罐意象。
三、「涼亭」,等待、傳承之境:在迎接豐收的祭典前,男人們上山打獵、女人們則在家裡、涼亭內進行編織、預備食材,而一旁的孩童也不閒著,一同協助著部落的盛事。豐收,是勤奮努力和耐心的果實。
卡塔文化工作室,位於台東糖廠文化創意園區內,來到這裡更可以餐與琉璃珠製作的體驗,燒製出屬於自己的琉璃紋飾。在這裡,打破傳統的刻板印象,透過創作與創意發想,將傳統工藝帶進入生活層面。將傳統寓涵梳理、轉譯,透過文化的回溯與涵養,將紀念品提升到了文化表徵與傳遞價值的境界,透過文化精神的應用,卡塔文化工作室,成為了文化的守門員與遊客們建立起文化信物的觀念將被傳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