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菊皂坊
福原村,取名自幸「福」的「原」動力。在這裡,有一位製皂達人,她,為著這塊土地、為著人,馬不停蹄的創造幸福。古稀之年的她,總是對生活充滿熱忱。到底她幸福的原動力是什麼?來到「秋菊皂坊」一探究竟。
關於「秋菊皂坊」
走進秋菊皂坊,皂香撲鼻而來,布滿歲月痕跡的枕木中間,搭起一層層玻璃,一塊塊皂如骨牌般佇立,五顏六色、香氣各異。製造達人陳秋菊一一分享皂的故事,彷彿每一個都是自己的孩子。
用花東縱谷特產的埔鹽花粉所製成的皂,色澤乳白。秋菊從埔鹽花粉侃侃而談日軍與原住民的歷史背景,當時困在山上的原住民缺乏碘,承受甲狀腺腫大之苦,幸運的發現埔鹽花粉,才能存活下去。聽到這裡,原本在手中輕盈的皂,似乎沉重起來,許是加添了生命的重量。
苦楝製成的皂,有著淡淡的煙草味。秋菊提到花東的特殊地理,在斷層處,正是苦楝生長地。每一塊皂都能與在地連結,在池上當然少不了米,除了紫米、胚芽米,米糠和燒米糠的碳都是製皂的材料。秋菊生動的訴說皂的故事,從每一塊都能感受她對土地的熱愛、對人的關懷。
製皂之路,尋找廢油的出路
其實,秋菊自己也沒想過會走上這條製皂之路。她原來是池上國中的護理師,兼任午餐秘書,有一次看見廚工把廚餘油到在空地,不忍危害土地,開始尋找廢油的出路。可惜對於當地的回收產業總是供過於求,秋菊輾轉得知廢油可以做成環保皂,於是報名參加鄉公所的環保皂研習,從零開始學習。那時抱持著好玩的心態,邊玩邊學邊做,胡搞瞎搞,過程也經歷許多失敗。
花了一年的時間,漸漸有成果。之後受校長之託,在農田間帶領學生手作環保皂,不料當天有記者採訪,秋菊的身影在平面媒體曝光,也受到環保局的關注,因而成為環保皂講師。為了翻轉廢油的科版印象,秋菊還自掏腰包買矽膠膜,讓學生知道環保皂也可以做得很精緻漂亮。即使在社區、學校、許多機構中擔任講師,秋菊仍然一直學習,花時間研究配方。「一直有一股意念推著我,讓我沒有放棄,雖然不可能大放光彩,就是甘於平凡、願意做,對自己、別人和環境都是好的。」秋菊沉浸在回憶中,笑容可掬的談論這段經歷。
每一塊皂,都有在地的故事
從講師到成為秋菊皂坊的老闆娘,源於一股幫助朋友的熱忱。朋友想要把手工皂製成商品,希望秋菊辦理營業登記。為了此事,夫婦意見不合,最後丈夫吳辰中妥協,聲稱如果三千元能搞定,他就不反對。恰巧營業登記的委託費總共三千元,於是「秋菊皂坊」誕生了。最後吳辰中也轉行,夫妻倆一同經營。然而,開店後門可羅雀,完全沒有人買單,即使慘澹經營,秋菊仍然堅持下去。兩年後,漸漸有人找上門來,有時甚至架上的皂都賣完,還看到客人來,秋菊笑著說,自己就會很不好意思的躲起來。
「之後參加經典、紅點設計比賽得獎,那都是不小心的。」秋菊接著說,有一次參加講座,由公部門媒合設計師和地方產業,而王俊捷設計師非常珍賞秋菊夫婦對土地的用心,於是促成雙方合作。意外的,雙方合作設計贏得經典、紅點獎。紅點獎的設計是皂的包裝,十分別出心裁,像牛奶紙盒的形狀,上端用縫線密合,包裝紙上是原住民的圖騰,寫著皂的配方,背面挖空一個圓,讓人能聞聞皂的清香。「沒想到真的得獎,還以為這個獎是不是很好拿」,秋菊笑稱自己是門外漢。
對人與土地的關懷,是幸福的原動力
秋菊原是高雄人,因為護理師考試分發來到池上,發現這裡好山好水,而且池上人身兼多職,有很多種生活的方式,每個人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,不會盲目過日子。秋菊也身兼多職,除了是學校護理師,同時是皂坊女主人,也是當地導覽志工,為每一個來到池上的人創造美好的回憶,甚至著手研發「在地風味餐」,讓觀光客品嘗在地料理,感手滿滿家的滋味。秋菊非在地人,卻活得最在地。
「用玩的心態,一路就不會枯燥,即使到現在還是在玩,很多事情都是在學習,不斷累積下一次的能量。」秋菊總是用玩的方式在過生活,認為只要是不討厭的事,都可以嘗試,不為自己設限,這樣的生活才不乏味。除此之外,秋菊總是抱持著一份願意付出的心,首先站在別人的立場,不計較任何事情。「付出其實是獲得,不要小看小事,小事成就大事。」
秋菊皂坊一路走來,正是因為秋菊對生活充滿熱忱,對土地充滿依戀,對人充滿體貼,才能有屬於它獨一無二的幸福原動力。